
相信在大家买车的时候,大多数销售都会指着一台车的前挡玻璃或全景天幕说:“我们这玻璃,能隔绝99%的紫外线!”于是天真的你,就以为这车有了防晒黑科技……事实真的如此吗?来看看专业汽车媒体二师兄玩车的测试结论吧!
在三伏天,他们把全新MG4、小米SU7和比亚迪海豚三台车放在烈日下暴晒。专业的测试仪,暴露出了“紫外线隔绝99%”这句销售话术背后的一些小秘密。
烈日下的座舱温度,最能说明问题
户外气温三十五六度左右,把全新MG4、SU7和海豚同时放在烈日下暴晒三个小时,它们的车内温度谁最低?很多朋友大概会觉得越贵的车越凉快,先入为主地排了一个SU7优于海豚优于全新MG4的顺序。但真实结果,跟你想象中有所不同。
预售起售价仅七万多的全新MG4,竟然是烈日下升温最慢的一款车。在高温炙烤20分钟后,它的座椅核心区域温度甚至还不到30度。作为对比,十几万的海豚、三十来万的SU7,在这个时间段里,座椅温度普遍上升到了30度以上。
而海豚这款车的升温速度是最快的,一个小时的时间,这款车的仪表台温度就飙升到了70度左右。对比来看,全新MG4和SU7在这个时间段内,仪表台温度也就53度到55度左右。
SU7在烈日下的升温速度虽然比MG4略高,但它在暴晒俩小时以后,车内温度是三款车之中最低的,整体温度范围在47度到57度之间,整体比全新MG4还要低个两度左右。
根据实测数据来看,三款车在烈日下的“防晒能力”基本上可以这样来排序:小米SU7最好,全新MG4不遑多让,海豚与前两名的差距有点儿大。怎么样,是不是有点出乎意料?接下来,我们再聊聊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
先看玻璃,用料真的与价格有关吗?
这样来说吧,如果把紫外线和红外线比作是太阳射出的箭镞,那么汽车的玻璃就是防御这些箭镞的第一道盾牌。而真正防晒的“好玻璃”,不仅要充分抵御紫外线的侵袭,更要过滤掉红外线波段。毕竟,红外线是造成热辐射的元凶。
先说小米SU7,这款车的玻璃是各种意义的好,除了前挡和天幕镀银外,它的侧窗竟然也用上了UV-IR涂层,可以有效防。所以,SU7的紫外线、红外线隔离能力,都是三款车之中最好的存在。不得不说,小米的用料还是很扎实的。
而全新MG4的表现有些出人意料,这款车的前挡竟然也用上了双层镀银技术并且侧窗也有UV-IR涂层,再加上天幕位置的物理遮阳帘设计,所以全新MG4的紫外线、红外线阻隔率只是比SU7低了那么一点点。作为一款预售价七到十万级的两厢车,全新MG4的用料可以说非常猛了。
最后的海豚,这款车其实才是十万级的主流水平。普通的双层夹胶前挡玻璃、常规的无涂层侧窗钢化玻璃,能隔绝一定的太阳辐射,但不多,所以这款车的紫外线/红外线隔绝率,也是三款车当中最低的存在。不过有一说一,海豚的全景天幕遮阳帘还是搬回了一城,头顶的这样体验其实要比SU7好一些。
除了玻璃外,内饰用料也很重要
很多老司机都知道,黑车和白车同时放在太阳底下,那黑车大概率会更热一些。因为除了玻璃外,车辆外部的铁皮覆盖件会大量吸热并且通过顶衬等内饰材质传递到车内。
因此,造成全新MG4、SU7、海豚三款车暴晒数据差异的因素不仅仅是玻璃。由于二师兄测试的三款车都是浅色系,所以我们不考虑车漆,只说内饰材质的影响。
先说升温最快、温度最高的海豚,这款车之所以升温如此迅速,其实还得“归功”于它的PVC内饰基材。PVC因为自身的密度较高,热容量比较大而且导热会更快一些。基于这个原因,在车辆暴晒时,它的内饰冗余出现热量堆积的问题。
那么全新MG4和SU7这款车,其实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它们在内饰与车辆骨架中间,有一个“空气盾”,热量可以被隔绝开来。比如全新MG4的仿麂皮材料和织物混纺材料,在内饰表面与车身铁皮之间形成了空气夹心,有效减少了热量的传递。
而SU7除了有“空气夹层”外,这款车在车内还用上了环保皮质和打孔设计。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降低导热系数,即便是在连续暴晒的情况下,它的座椅表面也能通过气孔散热,尽可能避免“座椅烫屁股烫背”的问题。
结束语
怎么样,汽车防晒隔热的门道还挺多的吧?
其实通过这场测试,并不是说一定要让大家去买防晒隔热性能更优秀的小米SU7或全新MG4,而是要让大家知道所谓的“99%紫外线隔绝率”这句营销话术非常笼统。
说白了,现在大多数汽车玻璃都能抵御大部分紫外线,但真正能实现全车玻璃高效隔绝紫外线和红外线的车型少之又少。所以,咱们买车还是得慎之又慎,最好有真实数据进行参考。
©神选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10-51254090
请您登录神选车账号参与评论